第743章 案兵束甲,冷战暗战!
邺城,相传为黄帝后裔颛顼帝孙女女修的儿子大邺的封地。
公元前658年,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首筑邺城,并作为他称霸中原的战略之地营建,邺城逐渐兴起。
战国时期,魏文侯定为陪都,一代廉吏西门豹、史起先后为邺令,革除陋习,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城很快成为繁荣富庶、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的战略要地。
东汉末年,曹操居邺,兴霸业、筑铜雀三台,为曹魏建立奠定基业。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建邺北城,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
魏国在邺城建置了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开设了专门用于商贸流通的商业市场,邺城迅速成为全国文化、经济中心之一。
此刻。
邺城城外,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冬日的寂静所吞噬。
雪花如同漫天飞舞的羽毛,纷纷扬扬地落下,将大地装扮成一片洁白无瑕的画卷。
风雪中,除了呼呼的风声和偶尔传来的马蹄声外,似乎便没有其他的声音了。
在这寒冷的冬日里,连鸟儿也寻觅到了避风的港湾,不再出来觅食。
大将军司马懿在五百卫士的护送下,缓缓行进在通往邺城的官道上。
卫士们身披厚重的铠甲,手持长矛,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尽管天气恶劣,但他们依旧保持着高度的戒备。
司马懿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他的身形挺拔,但连日的赶路让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
寒风吹过,他花白的胡须和发丝随风飘动,脸颊被冻得通红,有一种刺痛之感。
他的目光深邃,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沉稳与智慧。
随着队伍的不断前行,邺城的轮廓逐渐在风雪中显现出来。
作为魏国的北都,邺城不仅地理位置重要,更是政治、军事的重心。
此刻,城外的官道上,魏国的官员们早已列队等候,准备迎接这位权倾一时的大将军。
为首的是都督冀州军事、邺城镇守吴质,他身穿官服,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倨傲之色,反而显得有些凝重。
他的头发已经斑白,眼角的皱纹也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见到司马懿的队伍,吴质立刻迎了上去。
尽管自己与司马懿在先帝曹丕时代曾有过激烈的争斗,但如今时过境迁,他们已是同舟共济的老臣。
他对着司马懿拱手行礼,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仲达,许久不见了。”
司马懿勒住马缰,目光落在吴质身上,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他记得,当年他们为了争宠,曾有过无数次的明争暗斗,但如今,先帝已逝,新天子对这些老臣多有猜忌,他们不得不放下恩怨,共同面对这动荡的时局。
“季重,别来无恙。”
司马懿的声音有些沙哑,但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坚定。
吴质叹了口气,目光中流露出无尽的忧虑:“国事倾颓,为之奈何啊!”
他深知,如今魏国内忧外患,局势动荡不安,作为臣子,他们肩负着沉重的责任。
司马懿看着吴质头上渐生的白发,心中也是感慨万分。
他想起了先帝曹丕在世时的种种往事,那时他们年轻气盛,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斗不休,但现在,他们都已步入暮年,不得不为国家的未来而携手合作。
“是啊,世事无常,变幻莫测。”司马懿感叹道。
尽管他们曾有过节,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恩怨都显得微不足道。
他看着吴质,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信任与期待:“季重,如今我们惟有齐心协力,才能共度难关。”
吴质点了点头,深感司马懿言之有理。
他指着前方说道:“外面风雪大,仲达公进城再商议大事罢。”
说完,他转身吩咐手下的官员们准备迎接司马懿一行进城。
司马懿点了点头,示意队伍继续前进。
在卫士们的护送下,他们缓缓进入邺城。
随着马车的行进,司马懿的目光掠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心中不禁对这座城市的繁荣感到一丝欣慰。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从精美的瓷器到华丽的丝绸,从新鲜的果蔬到稀有的香料,应有尽有,满足着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商人们热情地吆喝着,与顾客讨价还价,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酒肆中,酒香四溢,人们或三五成群地围坐一起,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笑风生;或独自小酌,沉浸在个人的思绪中。
这些酒肆不仅是人们放松娱乐的场所,也是信息交流的中心,各种小道消息、商业动态乃至政治风向在这里交汇流通。
街道上,手艺人们展示着各自的绝技,有的雕刻着细腻的木雕,有的编织着精美的篮子,还有的表演着惊心动魄的杂技,引得围观人群阵阵喝彩。
这些表演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繁荣与多样性。
卖艺人的表演同样精彩纷呈,他们或唱着悠扬的歌曲,或跳着欢快的舞蹈,用艺术的形式传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尽管外界战乱频仍,但邺城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依旧保持着它的繁华与安宁。
只不过不知道,这繁华与宁静能够保持多久呢?
入了冀州都督府,府邸的巍峨与庄重映衬着司马懿沉稳的步伐。
宴席之上,佳肴珍馐,美酒如玉,却难掩他眉宇间长途奔波的疲惫。
一番宴饮之后,宾客逐渐散去,司马懿也是扫去了长途奔袭的风尘,身体虽然疲倦,但那颗心却如磐石般坚定。
此刻的宁静只是暂时的,真正的风暴还在前方等待着他。
他挥退了左右,只留下吴质一人,在内室之中相对而坐。
内室布置简朴而不失雅致,烛光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
司马懿轻声问道:“冀州情况如何?”
吴质闻言,神色微变,他苦笑一声,说道:“并不太安稳,冀州豪强之中,不乏有想乘乱生事,心慕皇汉之人。汉国间军司细作从中挑拨,今岁,小规模的叛乱,便有三次了。”
司马懿闻言,眉头紧皱,形成了一道深深的“川”字。
他的眼神变得锐利。
冀州,作为魏国的腹地,竟然也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前线岂不是问题更加严重?
他心中暗自思量,却不动声色地问道:“便没有解决之法?”
吴质摇了摇头,神色更加凝重:“人心难以捉摸,便是冀州士族,都有摇摆不定的。难啊!”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与叹息。
这些年的战乱与败仗,已经严重动摇了这些人的信心。
冀州的问题,归根结底,便出在此处。
司马懿闻言,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要想稳定冀州,首先要稳定人心。
然而,这谈何容易?
他思索片刻,目光突然变得坚定起来:“兴许明年,兴许后年,冀州必会与汉国一战。届时可有粮草供给?”
吴质闻言,更是苦笑不已。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几次征兵征用民夫征调粮草,冀州百姓逃散情况严重,许多土地都荒芜了。要想供应一场大战,恐怕难了。”
以冀州目前的状况,要想支撑一场大战,无疑是天方夜谭。
司马懿闻言,心中一沉。
看来,与汉国的这一战,将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艰难之战。
打仗,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前线厮杀,而是后方与前线的共同较量,是国力的比拼,是资源的争夺。
若后方的粮草后勤供应不足,前线战士纵有通天彻地之能,又如何能持久作战,更遑论打胜仗?
司马懿深谙此道,他目光如炬,心中早已有了计较。
“中山、渤海、博陵、河间四郡,地理位置靠近幽州,一旦大战爆发,这四个地方很可能会首当其冲,受到波及。”
司马懿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因此,屯田之事,绝不可在这四郡进行。我们应该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赵、魏、安平、巨鹿、平原、清河这六郡,才是理想的选择。”
吴质闻言,面色微变,显然对司马懿的提议有所顾虑。
“只是这六郡之中,熟地大多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且百姓数量有限,难以大规模用于屯田。”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显然对世家大族的势力心知肚明。
司马懿轻轻一笑,那笑容中却藏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国难当头,谁敢为了一家之利,而置国家于不顾?我司马懿,必除之而后快!”他的声音突然提高,语气中透露出一股不容抗拒的威严。
“暂先征用世家土地、佃户一年,所得粮草,待战胜汉军之后,双倍奉还。你去将各家士族代表召见过来,我亲自与他们谈。”
吴质看着司马懿那坚定的眼神,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
敢和世家叫板,这确实是需要勇气。
他点了点头,转身离去,心中却暗自思量:这一次,恐怕那些世家大族要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了。
不多时,各家士族代表纷纷来到都督府。
他们或神色凝重,或面带不屑,显然对司马懿的提议并不买账。
然而,当他们看到司马懿那冷峻的面容和坚定的眼神时,心中不禁一凛,原本的傲气也收敛了不少。
司马懿环视众人,缓缓开口:“诸位都是魏国的栋梁之材,理应为国分忧。如今汉军压境,我魏国正值危难之际,若不能团结一心,共渡难关,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众人的心头。
“我意在赵、魏、安平、巨鹿、平原、清河六郡屯田,以备不时之需。然而,这六郡之中,熟地多为世家所有,百姓数量也有限。因此,我决定暂先征用世家的土地和佃户一年,所得粮草,待战胜汉军之后,双倍奉还。”
司马懿的目光锐利如刀,一一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希望诸位能够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显然对司马懿的提议感到震惊。
他们之中,有人面露难色,有人则低头不语。
然而,在这股强大的压力之下,却没有人敢于公然反对。
司马懿见状,心中暗自冷笑。
他知道,这些人虽然表面上臣服于魏国,但心中却各有各的小算盘。
但,在这国难当头之际,他必须将这些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对抗外敌。
“我司马懿并非不通情理之人。诸位若有疑虑或困难,尽可提出。但我要强调的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若有人敢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国家利益,我必严惩不贷!”
司马懿的声音突然变得严厉起来,眼神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决。
在场众人闻言,心中不禁一颤。
他们知道,司马懿说到做到,绝不会手软。
于是,纷纷表态支持司马懿的提议,并承诺将全力配合屯田之事。
当然
司马懿并没有完全信了这些人说的话。
在很多时候,不要看他们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做了什么。
只怕要想真正的在这六郡屯田成功,免不了有一场厮杀!
。。。
十日之后。
具体的政令下达。
冀州各地风起云涌。
在邺城北面一处幽静的庄园之中,汉国间军司的密探如幽灵般潜伏着,他们的耳目遍布各地,对魏国的动向了如指掌。
当得知司马懿要屯田的消息时,这些密探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
这不仅是一个破坏魏国战争潜力的绝佳机会,更是一个在后方扰乱敌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千载难逢之机。
“时机已到,我们必须行动。”密探的头目低语道,他的声音虽然低沉,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要想扰乱魏国的屯田大计,绝非易事,需要周密的计划和精妙的布局。
“那些世家大族,绝对不会轻易任人宰割。”
另一个密探补充道,他的脸上带着一抹冷笑。
“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是魏国统治的根基。只要我们能够煽动他们起来反抗,魏国的屯田计划就会陷入困境。”
“但是,如何煽动他们呢?”一个年轻的密探提出了疑问。
“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策划了。”头目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我们要利用世家大族对权力和财富的渴望,以及他们对司马懿屯田计划的恐惧,来煽动他们的情绪。同时,我们还要在民间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混乱,让百姓对屯田计划产生抵触情绪。”
“具体该怎么做呢?”年轻的密探追问道。
“首先,我们要暗中联络那些对司马懿不满的世家大族,给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成为我们扰乱屯田计划的先锋。”
头目解释道:“然后,我们要在民间散布谣言,说司马懿的屯田计划是为了掠夺百姓的土地和财产,让百姓对屯田计划产生误解和恐惧。”
“这样一来,世家大族和百姓就会联合起来反对屯田计划了。”
另一个密探补充道:“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但是,这样做会不会太冒险了?”
年轻的密探有些担忧地说道:“毕竟,司马懿是一个极其精明和强大的人,他不可能对我们的行动毫无察觉。”
“的确有风险,但只要我们计划周密、行动迅速,就一定能够成功。”
头目坚定地说道:“而且,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能错过。只要我们能够扰乱魏国的屯田计划,就等于在战场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于是,这些密探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起来。
他们暗中联络那些对司马懿不满的世家大族,煽动他们的情绪。
同时,在民间散布谣言和恐慌,制造混乱和不安。
他们的行动迅速而隐秘,如同一场无形的风暴,在冀州的大地上悄然酝酿着。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司马懿早已对他们的行动有所察觉。
他深知,汉国间军司的密探绝不会坐视不理,一定会想办法扰乱他的屯田计划。
因此,他早已暗中布下了天罗地网,等待着这些密探自投罗网。
一场暗战即将在冀州的大地上展开,而这场暗战的胜负,将直接关系到魏汉两国未来的命运和走向。
在这场暗战中,谁将成为最终的胜者?
是精明强干的司马懿?
还是狡猾诡谲的汉国密探?
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本章完)
https://123vxw.cc/html/52527/52527142/1149817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123vxw.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123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