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代晋 > 第九二五章 乱起

第九二五章 乱起


  司马曜梦中魇崩之事很快便传遍天下。所有人惊愕之余,不免心中皆生疑惑。朝廷之中倒也罢了,在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的强力控制之下,无人敢言此事,全部默许了司马曜魇崩之事。

  但是在地方上,却是流言纷纷,一片喧哗。

  在益州、荆州、江州、雍州、豫州等地,地方上的官员私底下都在谈论此事。在一些小范围的场合,更是有人直言不讳的点名这是弑君的阴谋。在一些地方,官员们发泄着不满,百姓们议论纷纷。大晋各地议论纷纷,人心浮动。

  大晋隆安元年三月二十二,中书省以新皇司马德宗的名义下达诏书,叫停了北府军北伐的计划,以朝廷的名义命令北府军停止扩军,就地驻守。

  与此同时,所有和北伐相关的集结物资粮草调拨的行动也全部停止。

  二十六日,旨意又下。圣旨命令王恭,裁撤年后扩招的北府军兵马。以大晋钱粮紧张,朝廷需要休养生息,南方需要赈济救助为名,要求王恭进一步的精简北府军兵马,将原有的十万人裁撤至六万。如不执行,则钱粮兵饷以六万员额拨付,余者自筹。

  二十九日,中书省又以北府军将士举报为由,要求王恭展开调查。对于军中将领克扣兵士粮饷,吃空饷中饱私囊等行为展开调查。朝廷派出官员监督此次自查,务必揪出军中硕鼠云云。

  一系列的圣旨和命令就像是一道道绳索套在了王恭头上。越来越紧,越来越过分。

  司马道子王国宝等人果然步步紧逼,他们急于削弱王恭的力量,迫不及待的开始了利用挟天子以令天下的优势展开了进攻。

  北伐被叫停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一点其实北府军内部倒是没有太大的怨言。不久前的北伐带给他们很大的阴影,许多人还没换过劲来。

  但是,裁军自查这些手段,可是动了北府军的根基和许多人的利益。裁军四万,不光是靠着当兵混日子的这几万人没了生计,而且一大批将领即将成为虚职,许多人恐怕要被裁撤。而军中自查粮饷之事,更是直接触动他们的利益,且会将许多人的老底子揭开。

  王恭当然明白司马道子王国宝等人的意图。他们是要以这种方式让自己失去北府军将士的信任。所有这些举措,都是让王恭在北府军中本就不牢固的声望和地位受损。如果作为北府军的统帅,他连北府军将士的利益都无法保护,北府军上下还怎么可能信任他。

  可恶的是,司马道子王国宝等人还明确要求北府军自查,目的更是昭然若揭,便是要借王恭之手行事,将北府军将士的愤怒转嫁到王恭头上。可谓是阴险狡猾之极。

  本来已经对司马曜不明原因的驾崩极为愤怒的王恭,此刻已经完全明白了司马道子王国宝等人的想法。任何妥协都是没有可能的,他们的目的便是要将自己赶尽杀绝,逼得自己在北府军中无法立足,逼得北府军上下对自己失去信任,让自己彻底丧失与之对抗的资本。

  王恭当然不肯坐以待毙,他开始实施他的计划。王恭采纳了手下谋士的意见,决定联合盟友发动,形成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逼迫司马道子就范。

  在起兵的理由上,由于无法找到司马曜被司马道子谋害的证据,司马道子又是先皇之地,司马氏宗室,若以讨伐司马道子为名,则有叛乱之嫌,师出无名。手下谋士给出的建议是,莫如以讨伐王国宝为名义起兵,则可师出有名。

  王国宝自主持朝政以来,骄横跋扈,铲除异己,诛杀朝臣和大族,结下了不少仇怨。虽然这一切都得到了司马道子的首肯,但是王国宝显然是乐此不疲,很享受这种予取予夺掌控他人命运的权力。

  这厮本来就名声不好,他的岳父谢安生前都对他厌恶之极,天下人对王国宝自然是恶评如潮。他投奔是司马道子对抗谢安,逼迫谢安引退时他跳的最高。谢安去世之时,这厮不但不守灵尽孝,反而宴饮喜乐,为人所不齿。以讨伐王国宝为名起兵,名正言顺。

  其次便是进行力量的联合。王恭知道,自己对北府军的掌控不强,以北府军起兵,恐难成事。北府军兵马虽有十万,但是可调用之兵不足半数,因为北府军如今分驻淮北各地,难以调集。

  司马道子手中拥有的兵马数量可不少。扬州都督府所辖扬州外军四万,屯驻于姑塾。京城更有中军五万,驻守建康城中。加上郡兵和杂七杂八的兵马,十万有余。就算北府军全部出动,人马也只是相当。

  除此之外,江州刺史陶范是司马道子提拔之人,江州兵马三万余,人数虽不多,但距离京城咫尺之遥,旦夕便至。若江州兵马增援而来,则兵力占优,自己恐难应付。

  这种情形下,必须要联合其他力量起兵,方有胜算。

  王恭首先想到的便是荆州刺史殷仲堪。殷仲堪乃先皇身边旧臣,受自己举荐出任荆州刺史。如今司马曜驾崩,他岂能不受触动。如果殷仲堪于荆州出兵,和自己一东一西起事,则对京城形成夹击之势。

  甚至殷仲堪都不需要率军抵达京城,他的兵马只需牵制住江州军,令他们不敢增援京城,则对自己都减轻不少巨大的压力。

  另一个要联合的是吴兴内使王廞(xin),此人出身琅琊王氏,乃先丞相王导之孙。王恭和他是好友,在京城之时,时常宴饮聚会,甚为相得。王廞是个性情中人,每饮酒,必大骂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把持朝政,残害忠良,打压世族。曾劝说王恭带兵将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斩杀之。

  如今王廞居于吴兴服母丧,他在三吴之地交游广阔,和吴地大族皆有来往,颇有名望。

  王恭想要联合王廞的原因,一则是他知道王廞一定会起兵帮助自己。二则,如果王廞于吴兴起兵,则可掐断京城的物资粮食的补给。京城的粮食物资有赖于三吴之地供应,每日车马舟船川流不息运往京城保证供应,一旦三吴生乱,甚至无需有多少兵马支援自己,只需要掐断官道和河道运输,便可令京城物资中断。一旦达到这个目的,则京城人心浮动,兵马断粮,断无抵抗之力。

  第三个要联合的便是徐州的李徽了。

  或者说,和算不得是联合,王恭和李徽只有数面之缘,他对李徽的印象说不上是好是坏。这李徽这几年游离在朝廷之外,并不参与朝廷之中的事务,似乎存在感不强。但是没有人忽视他的存在。他手中的东府军近年来风头正劲,连番取得胜利,在关东取得重大进展,风头一度盖过北府军。

  但是,此人的立场飘忽不定。他本受谢氏提携,但似乎和谢氏之间的关系又不太紧密,早早便剥离了和谢氏之间的密切联系。谢安引退之时,他也没有出来为谢安据理力争。

  在王恭看来,徐州李徽恐怕只是个希望明哲保身,不参与朝廷争斗之人。虽然在王恭看来,这种想法是可笑的。如果自己掌权,断不会允许这样的势力存在。在朝廷里,没有中立这么一说。

  但此刻,王恭却需要李徽起码保持中立,继续他不参与的立场。否则的话,那将是一大变数。东府军兵力不详,战斗力显然是不弱的,是一支颇为神秘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就在自己的腹背。自己一旦起事,腹背空虚,若李徽背刺自己,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是个巨大的隐患,必须要解决。

  所以,王恭希望能够让李徽保持中立,不要参与其中。王恭认为,李徽应该不会背刺自己。毕竟无论是站在何种角度,他都不应该这么做。司马道子和王国宝之流是逼迫谢氏引退的祸首,如今又有弑君霸权之嫌,于情于理,李徽都不该这么做。只要晓之以理,许以承诺,即便李徽不愿站在自己一方,也不至于会帮司马道子之流。

  对于此次起兵,王恭做了充分的思考和谋划。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前往各方联络,详陈利害。另一方面调兵遣将,将北府军可用之兵集结于广陵京口之地,做好起兵的准备。

  一场大乱的帷幕,正在徐徐拉开。.


  https://123vxw.cc/html/32484/32484762/10920007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123vxw.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123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