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我的1999 > 第1228章 行业冥灯

第1228章 行业冥灯


关掉视频窗口,回到推特页面,给海伦回消息。

    “接下来微软很可能会要求重新签署与Facebook、YouTube的搜索引擎合作协议,不要设置过多阻碍,现在微软弱势,我们要多帮助他们。

    他们能多吸引Google一天的注意力,我们就多一天发展时间。

    不过也不要答应的太爽快,整整100亿美元呢,怎么也要撕下一口。”

    海伦的恢复很快。

    “放心,不过玛丽莎昨天约我一起去看了一场时装秀,她想让Facebook与Google合作。”

    玛丽莎·梅耶尔,硅谷科技界仅次于海伦的大美人,现在是Google负责搜索产品和用户体验的副总裁,也是Google门面担当。

    当然,也是海伦‘枪花姐妹会’的会员之一。

    不过徐良还知道,这位备受赞誉的Google甜妞实际上还是佩奇的情人。

    她主动出面缓和关系,就意味着拉里·佩奇想要缓和跟Facebook的关系,释放善意。

    徐良略作思索后回复:“我们的目的是制造纷争,牵扯微软和Google的注意力,为我们自己的发展创造机会。

    所以要连弱抗强。

    不能让微软太快失败。”

    “明白。”

    关闭聊天窗口后,李金玲敲门走了进来。

    “徐总,3G资本的保罗·雷曼希望亲自跟您会面。”

    “这是扛不住了。”

    李金玲笑着恭维道:“他们的资本远不如您雄厚。”

    “让老郭先去跟他们谈谈,探探底再说。”

    郭少杰是青龙基金的总监,只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不负责具体投资。

    “好的,您还有别的指示需要我转达给郭总监吗?”

    “告诉他语气强硬点,现在着急的不是我们。”

    “是。”

    李金玲离开后,徐良略作考虑,拿出手机给夏长胜打了过去。

    “徐总。”

    “老夏,现在公司持有安海斯布希和南非米勒多少股份?”

    “安海斯布希1.27亿股,入手价39.4美元。”

    “南非米勒5800万股,入手价34.4美元。”

    徐良:“各浮涨多少了?”

    “安海斯布希浮涨87%,南非米勒浮涨55%。”

    红岩增持安海斯布希和南非米勒的股权不是徐良决定做多的那一刻开始。

    而是得知两家公司被并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虽然做多南非米勒有点为难自己人的意思。

    但并购谈判看的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市值只是参考,并不是决定因素。

    “趁着现在势头好,尽快平仓吧。”

    “好的。”

    “华尔街方面有什么新消息?”

    “目前还没有,不过贝尔斯登在积极寻求帮助,貌似没什么结果。”

    这件事徐良也知道。

    前段时间,汉华还收到过贝尔斯登的邀约,希望汉华能对其注资。

    但被他吩咐姜晓阳拒绝了。

    这个大坑,他可不踩。

    “雷曼呢?”

    “雷曼的境况也很糟糕,不过听说英国的劳埃德,东瀛瑞辉金融,以及新加坡主权基金都对雷曼比较感兴趣,希望投资入股。”

    徐良眉头微皱,上一世他可没听过这些消息。

    不过他也没太放在心上。

    上辈子这时候,他还是打工牛马。

    跟华尔街离得太远了,更别提这些背后的交易。

    “先这样吧,华尔街这边你勤盯着,一旦有重大变故,记得及时通知我。还有,平仓的事情要加快。”

    “明白。”

    ……

    事情的演变往往出乎任何人的预料。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一切向好的方向演变时,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突然传出惊天消息。

    卖身!

    仅仅只是2.36亿美元,这家拥有85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就被JP摩根收入麾下。

    可笑的是,只是贝尔斯登那栋位于纽约麦迪逊大道,高45层的大厦市价就达到了12亿美元……

    在贝尔斯登被收购前,其股价还能维持在35.4亿美元。

    现在以其十分之一都不到的价格被收购,股东们不答应。

    而且在短短不到24小时内,两家金融巨头就完成了‘闪电交易’,也给了外界足够的遐想空间。

    总之。

    爆了。

    整个华尔街,整个美国,甚至全球资本圈都爆了。

    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指数应声下跌。

    美国公众一片哗然。

    但徐良组建起来的‘祝融计划’视频办公会上,却欢呼声一片。

    “贝尔斯登堪称是一盏“行业冥灯”,去年它的两只对冲基金倒闭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大幕,今天它的卖身,肯定能把次贷风暴推进一个全新的高潮。”孙振平眉飞色舞。

    “贝尔斯登怎么突然就不行了?一点先兆都没有。”钟丽芳道。

    夏长胜笑着接话道:“也不能说没有任何先兆。

    贝尔斯登的CEO施瓦茨四天前刚在美国CNBC电视台发表了讲话,安抚投资者情绪。

    说公司目前流动性充足,并预计将在第一财季实现盈利。

    然而仅仅只过了两天,就啪啪打自己嘴巴。

    顶不住压力向美联储求救,说贝尔斯登遭遇了重大流动性危机,过去24小时,公司的现金头寸急剧恶化。

    美联储这次很给力,当天就回应了贝尔斯登的求救。

    根据我们了解,JP摩根最初并不想接这个烂摊子。

    贝尔斯登的窟窿高达数百亿美元。

    最后还是美联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拿出300亿美元的兜底贷款,这才说服了JP摩根为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融资。

    从提供紧急融资到今天宣布收购计划,前后加起来不超过72个小时,放在华尔街,这也算得上是一起闪电般的并购交易了,紧急程度可见一斑。”

    徐良轻轻点头,他在来的路上已经全面了解过事情始末了。

    贝尔斯登这次死的有点冤!

    从上周开始,美国股市便开始流传贝尔斯登可能出现了流动性危机的消息。

    之后几天,越来越多的贷款人和客户开始从贝尔斯登撤出他们的资金。

    这就跟银行挤兑一样,贝尔斯登账上的现金大量消失,眼看就要违约破产了。

    在这危急关头,两个月前才刚刚上台的CEO施瓦茨只好挺身而出,上电视释放各种利好消息,希望大伙儿再相信贝尔斯登一次。

    但美国韭菜被割的实在太惨了,远没有东大韭菜那么容易糊弄,华尔街资本家的话他们历来反着听。

    所以,很不幸,贝尔斯登的流动性危机变成了破产危机。

    无数通过贝尔斯登做交易的对冲基金、资管公司加速逃离,取出所有现金,因为害怕贝尔斯登破产导致他们这些客户的钱被一并冻结。

    所以,贝尔斯登可以理解为市场流言下的牺牲品。

    但苍蝇不叮无缝蛋,为什么偏偏是传它的谣呢?

    因为亏得实在太多!

    或许有人要问了,为什么美联储不直接救助贝尔斯登?

    而是要给JP摩根兜底300亿美元,让他来接手这个包袱?

    这里面涉及到美国的金融法案。

    在老美这里。

    贝尔斯登作为一家证券公司,也就是投行,无法通过美联储的贴现窗口得到资金。

    所以必须通过一家商业银行来做中间机构,于是JP摩根作为商业银行被美联储选中了。

    这就相当于JP摩根拿着美联储提供的贷款,先给了贝尔斯登一笔短期过桥贷款,让这扑街仔挺几天,别挂了,我马上就来救(收购)你。

    收购价才2亿多美元,美联储却给了最高3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这是因为贝尔斯登有毒资产太多,实际上有可能已经成了负资产。

    之所以说有可能,这是因为JP摩根根本没来得及进行尽调,稀里糊涂的就被美联储赶鸭子上架了。

    JP摩根也怕2亿多美元买回一个实际资产负两百多亿美元的烫手山芋啊,所以找美联储要了一个300亿美元贷款的兜底承诺,随后出问题都是不用负责的。

    也许还有人要问,为什么证券公司不转为投行?

    是因为大名鼎鼎,把摩根变成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的那个《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吗?

    并不是。

    早在1999年的时候,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正式废止了象征分业经营体制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允许美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

    所以诞生了花旗和JP摩根这些既是银行又是投行的巨头。

    之所以贝尔斯登仍然维持投行的身份。

    主要是银行受到美联储严厉监管,必须保证自己的一级资本保持在法规容许的范围内,而且不允许使用杠杆。

    但投行不一样,它不受美联储监管,也没有资本充足率方面的要求。

    可以肆意放大杠杆。

    这次次贷危机,华尔街五大投行的杠杆平均超过30倍,最高的雷曼甚至近40倍。

    也就是说他们100亿资金,能玩出4000亿美元的效果。

    可以说次贷危机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华尔街五大功不可没!

    “要我说,美联储不该救贝尔斯登。这坏了规矩,自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美联储还是第一次以这种方式发放贷款。”

    江平抱怨道。

    如果任凭贝尔斯登倒闭,所产生的冲击波绝对能瞬间引爆次贷危机的大雷,他们所有的付出都将引来巨大收获。

    结果现在好了,白高兴一场。

    (本章完)


  https://123vxw.cc/html/23160/23160058/1143256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123vxw.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123vxw.cc